2024年全省職稱工作安排意見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東北、遼寧振興發展的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和省兩會部署,錨定新時代“六地”目標定位,聚焦“八大攻堅”任務,以全力實施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為總牽引,持續深化職稱制度改革,健全優質的人才評價服務體系,激發全省專業技術人才創新創業創造活力,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高素質人力資源供給,助力打好打贏攻堅之年攻堅之戰,特制定如下意見。
一、深化改革創新,發揮正向激勵作用
(一)堅持以人才促創新,開辟新賽道培育新質生產力。突出人才引領發展的先導作用,為打造重大技術創新策源地,提供人才新動能。助力創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對建設國家級科研平臺、大科學裝置預研項目及支持科技領軍企業攻克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的科研團隊和高層次人才,積極予以職稱評聘政策保障。引導廣大專業技術人才服務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企業創新發展,保障政策期限內的企業科技專員職稱評聘權利,服務企業創新業績成果突出的可按規定享受傾斜政策。助力建設數字遼寧、智造強省,專業技術人才參加我省數字技術工程師培育項目,取得中、初級專業技術等級證書,且符合我省相應系列(專業)評價標準規定的學歷、年限條件的,可對應相應系列和層級的職稱,并可作為申報高一級職稱和聘用相應專業技術崗位的條件,無需換發遼寧省職稱證書;取得高級專業技術等級證書,且符合我省相應系列(專業)評價標準規定的學歷、年限條件的,可直接申報高級工程師職稱評審,并作為職稱評審的重要參考。鼓勵各級評委會結合壯大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打造沈陽北方算谷、大連數谷需要,著力在數字技術領域等我省特色產業、重點產業鏈開設新評審專業。
(二)堅持向改革要動力,聚焦新時代“六地”目標攻堅克難。緊扣新時代“六地”目標,圍繞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深入實施15項重大工程、高質量建設22個重點產業集群、全力打造4個萬億級產業基地等重大項目、重點工程、重要任務,各高級評委會要結合本系統、本行業、本單位職責任務,將專業技術人才參與其中工作的業績成果作為職稱評審的重要內容,相應增加評價指標中的權重,并明確納入年度評審工作通知;經用人單位考察參與其中工作表現突出的,同等條件下優先推薦申報、優先聘任,對取得重大研究成果和突破前沿技術、解決重大工程技術難題、在急難險重任務中發揮技術引領支撐作用、為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優秀人才,可不受學歷、資歷、崗位職數限制,經考核直接認定相應級別職稱。對在全面振興新突破作出突出貢獻并獲評企業中符合條件的骨干專業技術人員,按規定納入職稱評審“綠色通道”。適時組織全省范圍內的各地區典型案例征集、經驗交流,加大宣傳適時推廣,最大程度營造凝心聚力攻堅克難濃厚氛圍。
(三)堅持以強經濟為導向,強化人才賦能“八大攻堅”任務。充分發揮我省科教資源雄厚、大型國企眾多的優勢,繼續下放職稱評審權限,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及大型國企開展自主評審。加強央地戰略協作支持力度,駐遼中直單位委托我省評審可實行長期有效機制,鼓勵高?蒲性核邔哟稳瞬艔娀献鞑⑾硎茉u聘政策支持。繼續實施縣域人才傾斜職稱政策,穩定基層人才隊伍,引導優秀專業技術人才向基層流動服務鄉村振興,支持符合條件的縣域龍頭企業開展自主職稱評審。各市要按照制度化、常態化要求組織民營企業職稱評審“直通車”服務,進一步吸納各類重點企業、重要產業鏈企業,以人才工作推動民營經濟實現大發展。助力海洋強省建設,積極暢通申報渠道、探索拓展海洋經濟職稱評審領域。鼓勵各市圍繞區域協調高質量發展,因地制宜優化職稱評價服務舉措,積極推廣非公經濟領域、高技能人才、新型職業農業等職稱評定先進做法,將科技園區、產業園區納入職稱評審“直通車”范圍。鼓勵對企業人才及高技能人才單獨分組、單獨評審,為符合條件的領軍人才開辟評審“綠色通道”,對全國、全省職業技能大賽專業技術類競賽項目金、銀和銅牌及優勝獎獲得者,取得相應級別專業技術等級證書的,可享受有關職稱政策。
(四)堅持持續釋放政策紅利,系統支持“興遼英才”建設人才高地。深入貫徹實施“興遼英才計劃”,聚焦有效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助力打造面向東北亞的國際化人才高地,體系化支持、全方位加強政策供給。“興遼英才計劃”入選人員及入選團隊核心人員(限3人以內),在滿足所申報的系列(專業)資歷年限破格要求的基礎上,經所在單位推薦,可直接參加高一級職稱評審,其中,申報直接參加正高級職稱評審的,業績成果應特別優秀、貢獻特別突出,并提供2名以上具備正高級職稱的同行專家推薦意見。項目執行期內的入選的青年拔尖人才可直接評聘正高級職稱;入選的優秀高技能人才按照現行職業發展貫通有關評審政策可破格申報相應職稱;支持省直行業主管部門結合實際細化本行業評審相關規定,鼓勵各評委會對入選人員單獨分組、單獨評審。
(五)堅持加強引育青年人才,儲備創新型戰略人才力量。強化職稱政策在“引育留用”高層次創新性青年人才方面的“指揮棒”作用,給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幫助、更有力的支持。暢通博士、博士后職稱評審“綠色通道”,已畢業的博士研究生和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員且業績成果優秀的可申報副高級及以上職稱,期滿出站的博士后可根據職稱評審管理權限由相應高級評委會辦事機構直接認定副高級職稱,首次聘用不受所在事業單位專業技術崗位結構比例限制;經用人單位考核成績特別優秀、貢獻特別突出的人員還可申報或認定正高級職稱。促進產學研融合,對獲得全國、全省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獎勵的項目團隊核心成員,可按規定享受職稱評聘傾斜政策。支持青年人才擔當更大科研作為,40歲以下青年人才擔任省級以上重大科技任務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任務項目負責人的,可予以職稱評聘適當傾斜。
(六)堅持深化“放管服”改革,健全服務體系提供有力保障。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要全面優化職稱服務體系,瞄準服務精準化,對引進的高層次人才、急需緊缺人才、海外專家和科研團隊等,實行精準服務、主動服務;提高服務便利化,要及時服務、快速服務,加強溝通協調,各評委會要及時收集、反饋高層次人才等申報評審信息,按照規定或商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同意,納入年度職稱評審“綠色通道”或組織專項評審(評定);實現服務體系化,要把服務貫徹到評、聘、考各類評價機制,融入到申報、審核、評審等各環節,體現在保障評審質量、維護評審紀律各方面要求上。對特殊人才堅持急用先行、特事特辦,可采取“一事一議”“一人一策”的評審方式,給予特殊政策、特殊支持。著力抓好重點領域改革。各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要強化牽頭改革、統籌協調職能,會同衛生主管部門加強摸底,提前研判,做好預案,全力以赴,確保平穩有序推進衛生系列改革。
二、規范評審程序,健全科學評價體系
(七)持續完善科學評價機制。完善職稱評價標準,引導專業技術人才不斷提高能力素質,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推進職稱評審標準修訂全覆蓋,有關省直行業主管部門要統籌加大工作力度,加快修訂出臺律師系列、藝術系列相關行業(專業)、廣播電視相關行業(專業)、自然科學研究系列農業科研行業、黨校與干部培訓系統相關行業、高校教育研究管理人員及科技成果轉化、技術經紀專業等評審標準。充分發揮用人單位在職稱推薦申報、評價等方面的主體作用。同時,2024年,工藝美術系列高中初級職稱,信息通信行業、知識產權、科技成果轉化高級職稱,數字通信技術、無人機科學與工程、快遞工程、安防工程、工業設計、管理科學與工程、機器人科學與工程、數據科學與工程等有關新興專業高中初級職稱,繼續由省級評委會組織評審?茖W改進律師專業技術人員評價方式。
(八)嚴格規范職稱申報評審程序。嚴格專家遴選。著重遴選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專業技術水平高、貼近科研生產一線、業內公認的評審專家,切實加強評審專家動態管理和監督使用工作,統籌建設、利用省級評審專家庫。貫徹實施評委會核準備案管理制度,進一步規范全省各級評委會設置及管理,建立健全專業性、自律性的評委會,保障開展公平公正、代表性強、權威性高的同行評價。
嚴把組織申報。堅持“誰推薦、誰審核,誰評審、誰負責”的原則,申報人員一般應在本人人事(勞動)關系所在單位申報,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除創新創業等特殊規定外須在本人人事關系所在單位申報。申報人員要實事求是地提供相關材料,繼續落實“個人、單位雙承諾制”。申報人員提交的論文要通過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網進行論文期刊信息查詢,并通過“萬方數據資源系統”“清華同方中國知網”、重慶維普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等主流數據庫進行本人論文信息檢索。用人單位須對申報人員進行綜合考評推薦,并經單位公示5個工作日以上無異議后按照規定報送評委會辦事機構,市屬單位申報人員須經市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審核、省屬單位申報人員須經主管部門審核后報送省直部門評委會辦事機構。采取信息化報送的行業和單位要加強工作指導,確保申報人按時完成申報工作。
嚴密組織程序。各評委會要嚴格按照核準備案的評審范圍、專業領域、評審層級以及有關程序規則、公布的時間計劃等組織開展職稱評審工作,不得多頭重復交叉評價和強制評價。如需委托其他評委會進行代評的,須由相應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履行相關審核委托程序。嚴格控制評審通過率,實行“評聘分開”系列的高級職稱評審通過率原則上不超過50%,實行“評聘結合”的系列(專業)除特殊規定外,應在崗位結構比例內開展評審或按比例推薦。評審結果公示期不少于5個工作日,公示期間對發現的問題線索經調查核實確定撤銷職稱的,不再遞補通過人員;公示無異議的應在評審結束20個工作日內報送相應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備案后正式發文公布。評審結果備案工作應在本年度內完成,原則上不允許跨年度開展評審。實行“評聘結合”的事業單位應及時落實聘任工作。
嚴守評審紀律。評審機構應對評審會議全過程記錄,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擅自更改評委會投票結果,嚴禁多輪投票表決。職稱申報人存在弄虛作假行為并經查實的,按照規定取消申報資格或職稱,并記入職稱評審誠信檔案庫。對制度缺失、管理混亂、評審質量不高、社會反映較大的評委會,責令限期整改,必要時可暫停評審工作直至收回職稱評審權。
(九)加強職稱評審全鏈條全領域監管。完善職稱制度體系,扎實提升職稱評審監管能力和水平。各評審機構應按照職稱評審工作要求,在評審范圍內公布評審標準、申報條件、評審方式、受理時間地點和提報材料等事項;各地區要按照省紀委監委2024年營商環境監督行動要求,加大“陽光遼寧”行動拓展力度,督促市縣管企業和學校、醫院按照公開事項目錄,及時公開職稱評定相關信息,保障公平、公正、公開。加強職稱評審備案管理、巡視巡查、信息公開、數據監測等工作,暢通投訴舉報渠道,主動接受社會監督。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和行業主管部門應聯合紀檢監察、公安司法部門嚴肅查處職稱評審舞弊、假冒職稱評審、制作和銷售假證等違法行為,針對網絡、新媒體違法違規廣告及時清理,保障廣大專業技術人員權益,維護職稱嚴肅性和公信力,助力營造一流人才環境和營商環境。
(十)加速職稱數字化賦能改革。各市、省直行業主管部門要加大工作力度,組織用人單位做好所屬專業技術人員職稱信息的統計工作,為職稱評審信息化做好準備。積極推廣使用全省職稱評審信息系統,采取“線上+線下”模式,完成本年度職稱評審工作,有關工作方案另行發布。持續規范做好職稱評審歷史信息歸集、整理、上報工作。積極探索全省實行電子職稱證書。各評審機構要強化數字化工作思維,加強數據統計分析應用,著力提升數據運用本領和數據安全防范能力,嚴防信息泄露,不斷提升職稱工作數字化、智能化水平。
三、強化崗位管理,有序做好聘用工作
(十一)科學開展專業技術崗位設置。各市、省直部門(單位)要按照有關規定,根據人才隊伍建設需要動態調整三類崗位結構比例。承擔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原創性引領性技術攻關、重大科研項目和基礎研究項目的高層次人才可自行組建研發團隊,根據團隊核心成員業績情況單獨設立相應的專業技術崗位,自主選人用人、自主評聘。繼續支持創建區域綜合性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和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及國家級科研平臺建設,積極采取更加靈活的職稱評聘機制,可采取特設崗位等方式對其引進的人才直接評聘到相應專業技術崗位。及時跟進事業單位改革進程做好涉改單位專業技術崗位設置工作。
(十二)持續規范專業技術崗位聘用。各用人單位要圍繞激發和調動專業技術人才工作積極性,優化崗位聘用工作方案,嚴格按照崗位數額擇優聘用。除因特殊需要,事業單位沒有空余專業技術崗位的,其新增人員原則上不得聘用到專業技術崗位;專業技術人員在同一層級不同等級之間,原則上要逐等級聘用上一等級專業技術崗位;首次聘用上一層級或新調入未曾聘用過的專業技術人員,原則上要聘用到相應層級的最低等級。省直事業單位(含省屬高校)引進的高層次人才首次晉升崗位可適當縮短間隔要求。各市要嚴格按照標準條件和單位專業技術二級崗位數額,自行組織開展評定工作,并報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備案后履行聘任手續;省直事業單位(含省屬高校)要嚴格按照標準條件和單位專業技術二級崗位數額由主管部門或經主管部門授權自主開展評定工作,并采取“即來即辦”的方式進行備案聘用。及時為涉改事業單位人員辦理聘用工作。
四、確保考試安全,跟進落實職業資格
(十三)全力確保職業資格考試安全。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及相關考試組織、實施機構要認真按照《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考試考務工作規程》(人社廳發〔2021〕18號)要求,規范考務工作,提高考務管理與服務水平,抓早、抓小有效防范化解考試安全風險,確?荚嚢踩回瀼貓绦袊谊P于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考試報名證明事項告知承諾制度,依法依規做好核查工作;進一步加強考試制度建設,不斷充實和加強考試監督巡視工作,強化安全教育和考務培訓;加強考試環境綜合治理,嚴肅考風考紀,貫徹落實《專業技術人員資格考試違紀違規行為處理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令第31號),對弄虛作假、違紀違規行為按有關規定嚴肅處理,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考試環境。配合省直行業主管部門積極推動有關職業資格考試組織實施工作。
(十四)嚴格執行職業資格管理制度。認真落實2021年版《國家職業資格目錄》,實行清單式管理,嚴禁在目錄之外許可和認定職業資格,及時跟進目錄調整情況并及時公布;做好新修訂的相關職業資格制度落實工作,貫徹實施國家降低或取消部分準入類職業資格考試工作年限要求;各司其職、同向發力,強化事中事后監管,持續開展專業技術類“山寨證書”常態化治理、打擊“掛證”等工作;按照規定持續做好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證書數據的采集、審核及證書發放工作。
對本意見未提及的有關職稱工作政策等問題,按現行國家和我省職稱工作的相關政策執行。
附件: 1.2024年全省高級評委會例會計劃時間表(省直)
2.2024年全省高級評委會例會計劃時間表(各市) 原文鏈接: https://rst.ln.gov.cn/rst/zfxx/fdzdgknr/lzyj/rstgfxwj/lrsf/2024040308575184936/index.shtml 來源:遼寧人社廳 僅供交流學習,版權歸作者所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責任編輯:一百一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