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建筑業發展迅速,取得了巨大成績。一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作用更加突出,2022年建筑業總產值31.2萬億,增加值為8.3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6.89%,帶動上下游50多個產業發展,并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二是為城鎮化建設和民生改善作出重要貢獻,2022年我國城鎮化率已達到65.22%,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超過40平方米,比1978年提高了5倍;三是我國建造水平不斷提升,全球前10位的超高層建筑我國占據7位,諸如鳥巢、大興機場等一批驚世建筑,在超深、超長、超高和超大跨等工程結構領域廣受世人贊譽。 然而,我國建筑業主要依賴資源要素投入、大規模投資拉動發展,生產方式粗放,導致總產值雖持續增長,但增加值低于GDP增速、產值利潤率呈下降趨勢,亟待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同時建筑業將面臨由大規模增量建設轉為存量提升改造和增量結構調整并重,亟需通過發展智能建造提升工業化、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實行質的穩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隨著科技的進步,BIM、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元宇宙等新技術已在建筑業方面取得顯著成效。2020年7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多個部門頒發《關于推動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提出了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的智能建造產業體系。2022年1月《“十四五”建筑業發展規劃》中明確“智能建造”作為未來五年的主要任務。推進智能建造已成為國家推進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開展智能建造工作迫在眉睫。
一是數字化設計。強化建筑、結構、設備管線、裝修等多主體多專業一體化集成設計。以BIM技術為代表,包括BIM正向設計,應用BIM進行工程項目深化設計、施工過程可視化模擬、施工方案優化、施工進度和成本的動態管控,制定BIM交付標準、開展三維數字化竣工驗收備案,通過BIM技術結合物聯網技術實現建筑運維故障實時報警、實時響應,延長設備使用壽命等。 二是智能化生產。建立以標準部品為基礎的專業化、規;、信息化生產體系。其典型應用場景主要包括智能化技術在PC構件、鋼構件、裝配化裝修墻板、門窗系統、機電設備管線、整體衛浴等部品部件生產中的應用。 三是智能化施工。實現對工程項目“人、機、料、法、環”等關鍵要素的實時感知、全面掌控、自動預警和智能決策。其典型應用場景主要包括智慧工地平臺、質量安全各類監測系統、自爬升空中智能工廠平臺。 四是建筑產業互聯網。提升全產業鏈網絡化協同能力,形成數據驅動的工程建設組織方式。其典型應用場景主要包括建材集采平臺、工程設備租賃平臺、項目管理數字化解決方案平臺等。 五是建筑機器人。輔助替代“危、繁、臟、重”的人工作業。其典型應用場景主要包括機器人焊接、機器人測量、管道探測機器人、抹灰機器人等。 六是工程項目全過程智慧監管。實現工程項目審批、審查、監督、驗收等系統的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其典型應用場景主要包括工程建設“全鏈管”管理系統、溫州市施工圖二三維聯審系統、“智慧排水”平臺等。
二是打造特色亮點。重點打造工程全鏈管智能監管、智能建造產業工人培育、建筑材料集采模式等三大平臺。 三是強化智能成果應用落地。建立市、縣兩級“企業庫”“項目庫”,明確應用場景清單。如新技術、新材料、新材料應用,試點項目運用鋁模加爬架體系、新型塑料模板、盾構技術等;在測量、材料配送,鋼筋加工,混凝土澆筑、樓面墻面裝飾裝修、構部件安裝和焊接、機電安裝、基坑自動化檢測、安防巡檢、高層建筑清潔等推廣機器人應用。
來源:BIM新看點
版權歸作者所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