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 近日,水利部辦公廳關于印發2022年水利工程建設工作要點的通知中指出,大力提升水利工程建設信息化水平,推動智慧化水利工程建設。加快推進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技術在水利工程建設全過程的集成應用,充分運用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手段,不斷提高水利工程建設智慧化水平。推動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等具備條件的水利工程開展數字孿生工程建設。
{ 以大藤峽工程為例 }
什么是大藤峽工程 大藤峽水利樞紐作為國家172項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是國務院批準的流域防洪控制性工程,是《保障澳門、珠海供水安全專項規劃》的流域水資源配置骨干工程。也是珠江—西江經濟帶和“西江億噸黃金水道”基礎設施建設的標志性工程,是兩廣合作、桂澳合作的重大工程。工程壩址位于珠江流域黔江河段大藤峽峽谷出口(即廣西桂平市南木鎮弩灘村),距離桂平黔江大橋約6.6公里。 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2015年正式開工,根據建設規劃,大藤峽工程分左右岸兩期施工,一期工程于2014年開工建設,主要建設項目包括左岸泄水閘、船閘和副壩工程等。右岸工程也已開工建設,全部工程于2023年建設完畢。樞紐建成后,將在珠江流域防洪、水資源配置、提高西江航運等級、保障澳門及珠江三角洲供水安全、水生態治理等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水利工程建設和運行管理中,應用BIM技術能提高工程質量、安全系數、應急手段和預警能力。將 BIM 應用到工程建設全生命期中,推動了水利水電工程技術及管理的轉型升級。隨著 BIM 技術的應用帶來了工程建設新的模式的變化,建立起以 BIM 應用為載體的工程管理信息化,逐步提升生產效率、提高質量、降低工程成本。 BIM系統(建筑信息模型)是大藤峽智慧工程建設的重要成果,這個系統將施工圖紙的現實對照集成為直觀清晰的“三維模型”,運用無人機定期航攝工程建設整體面貌,與各個工程部位的形象進度、投資進展、施工力量等要素有效集成,可隨時隨地洞察工程建設動態,并可利用仿真系統比對設計功能,生成優化調整方案,實現進度、質量、安全、物資、成本的全方位、精細化管控。 所見即所得。水利工程在未建設時,BIM技術就能從模型上真實完整地理解工程,使工程各參與方更易于理解,溝通更順暢,管理更直觀清晰。 為加強工程建設協作溝通,提高施工效率,確保施工質量,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在大江截流過程中采用了基于BIM技術的“五位一體”施工截流方案開展施工模擬。該方案通過建立一套BIM模型,進行包含施工場地綜合布置、施工進度模擬、施工工序模擬、施工工藝模擬和施工工法模擬等5個方面的模擬,將截流施工過程以可視化的方式展現,為大藤峽截流施工和決策提供保障。 協同性 宏觀協同。BIM技術使水利工程參與各方全部基于一個模型來持續改進,改變了專業之間、部門之間、工序之間的溝通方式,大大減少因信息傳遞帶來的錯誤。 參數化和可出圖性 基于BIM的參數化設計,快速調整設計方案。設計結果可輸出到分析系統,對下料進行優化。 模擬性 在設計階段,BIM技術可以對設計上需要進行模擬的一些東西進行模擬實驗。 優化性 BIM技術可有效優化設計。以往受計算能力限制,過去的工程仿真分析是依據概化模型進行的,隨著計算能力的提升,基于BIM真實模型的工程分析計算將更精確。 與其他行業相比,BIM在水利行業的發展相對滯后,但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BIM技術會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而與之相匹配的專業人才需求也會增大,未來懂BIM技術的人才,會得到更多的發展機會。 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